close

上一篇文我們講了「極性訓練」,那下一篇的補充說明就是到底這種課表怎麼排比較好?

 

極性訓練法的概念,就是要騎在Ant (無氧閾值或者說是LT)以上,另一端就是騎在AeT(有氧閾值)以下,有氧的時間與強度的時間最少的比例是41,盡量不要強度開在這之中,當然如果是因應賽事而做的特訓,那就不在此限。

 3-zone    

一個訓練有素的車手,應當是在心率光譜的兩端展開,這意味著同樣有氧區間功率,心率越來越低,但是強度端高心率的適應,也要越來越好,甚至最大心率會上升(但是我奉勸各位別自己隨意去挑戰最大心率),而不是只看到「心率越來越低」而已。

 

對於一個上班族車手而言,你很容易的會把訓練拆開成「週間」與「週末」兩個區段,週末不難安排,騎到天荒地老就好,週間五天的安排是一個課題,必須搭配工作與家庭的情況,時間未必能自由安排,只能盡量擠出一些時間來訓練。

 

那就假定一個週一到週五工作的人,每天能騎個兩小時好了。

 

週一:RR 2HR或是EM 2HR。視週末的騎乘而定,如果週末的TSS兩天累積到太高,RR會是比較好的選擇。甚至完全不騎也是合理的。

 

週二:強度日。強度主菜開完之後,就是EM把剩下的時間騎完。

 

週三:EM 2HR。有氧端的騎乘,雖然說,極性訓練法的想法上,強度端與有氧端都該「打足」,最好是能在定功率下看到心率明顯上升(PWHR>5%)。但是這還是牽扯到「你有多少時間」的問題。所以有多少時間,就做多少事情。

 xaerodibendurancedecoupling-3.jpg.pagespeed.ic.GGSgUo--k5  

週四:強度日,與週二的科目可以做一些變化,假如說,你週二練的是比較長時間的VO2MAXex. 6分鐘6組間休6分),不妨這一天改練短時間的HIIT,比如說兩分鐘10組間休一分鐘。或者是搭配低轉的VO2MAX,也是好選擇,端視你重視的項目為何?過於單調的練習,容易讓車手厭倦,有一些變化也會很有趣。

 

週五:完全不騎車會是一個好主意,用來面對週六日的騎乘。

 

週六:短爬坡或是平路40公里 ITT計時,依照你的專向去檢定與特訓。

 

週日:團練或是自己去長途有氧,這個要視你在什麼訓練階段而定。如果是基礎期,那不妨每週或是隔週一次EM 6小時。如果是越接近比賽日的進展期甚至是顛峰期,那還是去團練放火好了。

 

這裡要注意的是,如果你處於基礎期的階段,那有氧端要多,強度端的時間要控制,隨著基礎期、進展期、顛峰期緩慢增加會比較適當。

 

強度端如果不控制時間,練得太多會讓高峰期過早出現,高峰一過身體會開始倦怠,反而在比賽前弄得狀況很糟,這不是一個好的訓練策略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