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ederer-zverev

過去曾有一段時間,職業網球是發球上網稱霸的年代,代表人物大概有美國「阿山哥」Pete Sampras、捷克「冷面殺手」Ivan Lendl、德國金童Boris Becker、瑞典紳士Stefan Edberg等。在那個年代,職業網球的強度不像當代如此誇張,球員的訓練也不夠有完備的規劃、同時也不夠科學化,有天賦的球員比較能靠一兩項特長就脫穎而出。然而,現在的職業網壇已是另一番風景,結果就是,發球上網近乎絕跡,不過幾天前溫布頓32強Federer vs Zverev這場比賽,又讓我們想起了發球上網的榮光…

 

底線球風的崛起
綜觀當今網壇Big 4,除了年紀最大的Roger Federer是混合式球風外,其他三人都是固守底線的風格。Rafa Nadal依靠他不可思議的正拍上旋球製造超高幅度的彈跳,迫使對手難以掌握擊球點、回球軟弱形成再次攻擊的機會。Novak Djokovic則是擅長利用自己對球拍的掌控能力,大量調動對方的跑位,並伺機取得容易得分的機會。Andy Murray的進攻不像前兩位那麼有特色,但他就是打不死的頑強,只要把球回進場內,對手就有自己失誤的機會,偏向防守反擊的球風。

既然長期壟斷獎盃的頂尖選手都這樣打,排在後面的球員自然會試著模仿,造成發球上網逐漸沒落。那麼究竟是哪些缺點,讓發球上網的球風會慢慢不敵底線球風呢?


網球運動的主要技術
發球、接發球、正拍、反拍、切球、截擊、半截擊、扣殺、吊高球、放短球,這十項是網球運動中最核心的技術。

其中發球與正拍更是最主要的進攻武器,以發球為特色的球員占了相當大的一部分,無論是美國或是歐洲,畢竟優秀的發球最有機會直接取分,現階段代表球員像是加拿大Milos Raonic、克羅埃西亞Marin Cilic、美國John Isner等。

然而,其他幾項技術就不是那麼普遍存在每個選手身上了,若是開發成特色武器,就會是選手個人的獨門絕活。舉例來說,以反拍為武器的代表像是瑞士的Stan Wawrinka、保加利亞的Grigor Dimitrov等,他們都能隨心所欲的用反拍打出強勁的直線或是對角的路線,讓對手難以預測。切球或許不是拿來進攻的利器,但它減緩球速的特性非常適合轉守為攻,Rafa Nadal經常在接發球時使用切球,然後下一拍再拿出招牌的上旋抽球,讓比賽走向自己喜歡的節奏。

截擊、半截擊、高吊球、短球則是更進階的技巧,非常需要靈巧的手感與天賦,而且通常是在時間被壓迫的情況下做出的即時反應。恰好發球上網的戰術,必須大量使用網前的截擊與半截擊,搭配發球與扣殺。


發球上網的沒落
發球上網的目的,是要壓迫接球方第四拍之後的反應時間,取得主動,逼迫對手大幅移動,或是吊高球解危,再用扣殺收尾。除了加強自己在發球局的主動權外,也能提升比賽節奏,適合不擅打僵持戰的選手。

遺憾的是,上網後需要以大量的技巧性截擊來應對對方的回球,掌握力不足很容易就掛網或出界,對於技巧不足的選手來說,是無法承擔的風險。從另一個角度觀察,當代職業網球手在接發球的品質較過去提升太多太多,發球上網要負擔的另一個風險是放空自己兩側的直線穿越,遇到接發球能力強的選手,發球上網就是在送分。而Big 4之所以能壟斷這麼久,就是他們都有高人一等的接發球實力,無形中壓制了對手發球上網的欲望。


曇花開得快,謝得也快

回到溫布頓32強這場比賽,兩位擅長網前截擊的好手,加上草地球場特性加成,讓我們重溫過去那個頂尖技術的比拚。從精彩片段可看出,大部分的時候是Mischa Zverev主動採取發球上網的策略,雖然因此產生自己不少失誤,但也的確打出不少好球,整體來說是場勢均力敵的對抗,只可惜Federer在關鍵球的把握度還是技高一籌,最終用一個再見Ace晉級16強。

若是有熬夜觀看直播就可看出,Zverev在比賽過程中不但能夠跟上Federer的節奏,甚至有時候還能帶著節奏跑,逼迫瑞士人也必須來到網前,無奈最細緻的擊球技術終究是稍遜於草地之王,無法與小10歲的親弟弟Alexander同時進入最終16強。

溫網男單賽事來到最終八強後,恐怕很難再見到如此大量的發球上網了,但是,我們還是可以期待Federer拿出他在兩年前開發出的獨特戰術SABR(Sneak Attack By Roger),用極具風險的截擊切球來壓迫對手的第二發球,隨後上網封鎖擊球路線。

當然,大家應該更希望這樣精采的球風,能夠延續到八月份的硬地賽事,像是多倫多大師賽、辛辛那提大師賽以至於美國網球公開賽,這也是當年SABR開始的起點。

 

---

圖/網路

文/Michael
 

arrow
arrow

    LiT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