场地车如何使用车把.jpg

那天跟張壽生大哥聊到場地賽,其實場地賽我是一竅不通,感覺很有趣但我不敢玩,因為場地車是死飛的結構,跟一般公路車差很多,而且台灣沒有木板的室內場地,摔在水泥地上會痛死。

喬福瑞在「自行車訓練聖經」也有提到,場地賽屬於另一個運動領域,集中在肌力與速度技巧,所以他的書裡面是完全不談場地賽,場地賽相關的訓練跟一般公路賽南轅北轍,選手的體型也不太一樣,肌力訓練很依靠重量訓練,沒辦法像公路車爬爬山就好,另外像是高迴轉與爆發力,某種程度上跟天分的關係比較大(至少我認為是這樣)。

不過我們還是從公路賽一路聊到場地賽,因為台灣選手大多兩樣都要比,這是整個體育成長環境造成的,我們談到中長距離的計時賽,也就是2~4公里的個人追逐賽,4公里4分多鐘就騎完了,快到真是嚇死人,我們平常公路車在一般的路面上,TTT六分多鐘騎完就剩下半條命而已。

張大哥從功率的角度出發,去換算這3~4分鐘需要壓榨多少功率出來(約500~600W),要做出這種輸出,「拆開來練」會是比較好的方法。

在這麼短的時間內,要壓榨這麼多功率出來,必須依靠高迴轉與肌力的發揮才行,所以把這拆成兩個部分,高迴轉就單獨練,把迴轉拉高,而肌力訓練就去加強大腿與臀大肌的力量,等到兩者都有進展之後,再來實地演練,才會真的看到進步。

其實這就是一個競爭三元素(肌力、耐力、速度技巧)的概念,把每一個元素獨立出來訓練,又可以各自結合(無氧耐力、肌耐力、爆發力),並針對限定能力去加強,就會看到進步。看似簡單易懂的道理,從我看了自行車訓練聖經後,現在才第一次在別人口中聽到這個觀念,可見得也不是這麼容易理解,張大哥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是國手了,所以對於訓練的體會當然也跟一般人不是在同一個層次上。

一般公路車車手的訓練也是一樣,耐力、肌力也是可以獨立訓練的,端看你缺乏的是哪一個元素,當然有氧基底是永遠不嫌大的,但高強度端對於心肺、迴轉、無氧耐力、肌力的刺激也不能迴避,如果有部分特別弱,針對單項去加強,更能收到效果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